第一个问题:如何对标目标期刊?
我们讲要有对标目标期刊,找到之后对目标期刊进行剖析,比如说体育科学、北体学报等一些比较好的CSSCI期刊。另外你去看每一期,从2020年1月份到5月份,一些期刊它的风格是不是和2019年的风格相类似或者相一致?你就看对比一下,2018年、2019年、2020年它们之间的这个风格是不是比较稳定?还是出现一种变动。比如说风格是不是有变化?还要关注栏目设置的要求。
也就是说每个学术期刊有自己的特色,了解每个期刊选稿的偏好,有助于提高稿件的录用率。比如说你是写的是理科的文章,你投社科的文章只能石沉大海。
你一定要看期刊的版面中百分之90%以上是人文的还是自科的。关注期刊多媒体平台,通常就是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有时候会定期发一些投稿的须知,选题的一些倾向,便于读者更快的获取该期刊的信息。同时可以关注期刊官网获取新的目录,选文的倾向,发文的趋势等。
目标期刊刊发的风格必须要与自己的对标,看看你的一个方向和目标期刊的相互之间的关联,根据目标期刊,继续关注目标期刊的刊文的特点,尤其是高质量的期刊。
另外,论文结构,图表的制作都要细细的品读,以加强对目标期刊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你看到最后其实看的不是文章了,而是一个论文的结构和骨架,文章里面的脉络,那么脉络有了,结构有了,也就是说有了毛坯房,最后进行装修,装修的高度也就是研究质量的高度。
比如说人文的,找出你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相关的期刊栏目进行追踪。看一期两期,没那么明显,那么从2018、2019、2020一路看过来,就能看出一定的趋势,做到精准的投稿,提高投稿录用率。
期刊还有什么特点?2017年下半年的时候,因为学报类基本上都要求双月刊,但有些学报还是单月刊,不仅要求双月刊,还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压缩版面。也就是说有些期刊可能双月版、以前能刊20篇的,现在只能刊10多篇了,比如说体育科学有时候刊到9篇。
也就是说,要去关注一下评价的标准,当然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能够从那种版面上、栏目的设置上能够看到,尤其是在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有一个周期要进行评选。这时候不仅要重视学术价值,那就要更要重视传播的价值。
论文能够给这个期刊累计效应,从发刊的视角来反推我们应该如何去写、如何去选、如何去立意。同时,选题有一个时效性,我们的时效性和编辑、最近一段热点关注度高的,紧跟新形势、新政策,比如说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一些文件的发出也顺带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很多期刊的都进行选题指南。
所以说一篇文章如果选题好、写的好,时效性强也规范,也没有抄袭,才能够发表。
第二个问题:选题该如何把握?
我们再看一下,涉及到选题这一块应该如何去把控。给大家罗列了4点,一是关注学术热点问题和争论焦点;二是关注国家政策、文件导向;三是关注本学科和母学科研究进展;四是选题的延展性:“T”形结构。
第一点,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可以是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政府的导向、政府的会议、政府颁布的文件、社会争论的焦点、学术期刊发布的具有争论性(争议性)的内容。
或者你也可以通过论证,使你的论点成为大家愿意去讨论,愿意去研究的一个点,主动地创造出一个热点。
第二点,关注国家的政策,文件导向。
至少要去搞懂你研究领域里涉及到的国家政策和文件导向这些内容。
第三点,关注本学科母学科的研究进程。
为什么要关注母学科?以体育为例,你会去发现现在一些高质量的期刊都会用母学科的理论,比如说体育社会学,它会用社会学的理论,比如说体育法学,它会用法哲学、社会学一些母学科的理论阐释体育现象、体育焦点。
因为母学科所以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一是理论较成型,比较成熟,而且相关的前期积累比较丰富,能够反过来解释分析体育方面发生了一些问题。
第四点,选题的延展性:T形结构。
一个是兴趣点加关注点,构成“T”形结构。这样容易形成你自己的一个学术科研的一个积累。然后在研究领域长期关注,这个知识准备会相对的比较充分。
兴趣点加关注点构成什么呢?我们说的兴趣点关注点,就是这个T形结构。T结构的最长的这一横,说你长期关注的领域是个面,有了这个面,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竖就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问题是纵向的,深入思考。这一横这一竖构成我们选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T形结构,是说专业方向加上你的研究经历,也就构成了一横一竖,专业方向就是你的专业。接下来我们在研专业方向这个领域之内,学术前沿、研究热点,具体的研究热点,目前学界有哪些探讨的点或者焦点?我通过这种思路这种脉络,捋一下,然后去分析的时候,能够比较的得心应手。那么这个专业的方向后边研究的一个基础。
还有一个策略也是符合T形结构,比如说泛读和精读。泛读那就是泛泛的讲,追求的是一个面,而且要知道愿意去选题有哪些,有一个选题它的内容,这个研究到什么程度?也可以体会一下精读泛读,我们能够了解学习研究的一般进展,要通过这些学界发表的论文或者文献来把握整体的研究的现状。然后在研究现状里面学习理论里面我们再找一些适合精读的文章,按照这种T型结构的思维,或这种脉络。精读正确的选题,有时候通过精细阅读触发了选题第一个灵感,后面突然间来了灵感,确定选题的目标。
还有一点,如果说喜欢实证研究的,前面也推荐过一些数据库,人大的社科类的一些大型数据库,比如说很多城市都有用这些外部数据库和学界现在研究的现状进行一个对照。所以说选题的问题,先别急着去写。多从传播力的角度,容易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角度去思想,这篇论文的立意选题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按照这种选题视角去立意立题,然后再去搭框架。那么这时候能够写的时候就比较节省时间,还有精力。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讲选题呢,还是那句话,从被转载的视角去看问题,比你反推你近期的论文和投稿,比如1个月2个月没有动静,可能你的论文没有通过初审,还得往后排。
编辑先选别人的,也许你的题目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编辑除了看题目之外,他最重要的什么?不是看你的内容,看你的摘要,为什么编辑喜欢看摘要呢,因为摘要是一个论文的核心观念,如果摘要都写不好,你的内容不用看。恰恰反了,编辑看的是你的选题,你的选题下你的摘要里面是如何一步步论证你的选题的,而不是你的内容扬扬洒洒写了一万两万字,你想一些好的期刊编辑部投稿,每天的投稿量和审稿量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就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让编辑眼前一亮,我刚才讲了研究的质量,传播力,然后再到从我的角度去看,兴趣与编辑的编辑部的或者期刊的风格匹配度的大小。
讲座之后着重的从这4方面再去捋一捋。比如说学术的热点,争论焦点到底有哪些?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得研究领域之内,或者再小一点,你喜欢研究的兴趣的点,然后再去翻一翻,看一看找一找国家最近的一个动向。然后再去看一下本学科或某学科的研究的进展,哪些理论,有些是一些国外的、有些是一些国内的学者,他们所提出的探讨的、认为的、成型的一个理论。你按照这种视角、框架或者这种模型,你去选一个既符合编辑的传播力导向的,也符合你的研究兴趣的领域。
你有研究兴趣也不行,还要有一个研究的前提基础,你前提基础是什么?通过精读与泛读,你能够升华自己脑海中留下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为什么说有些学员说听了这么多讲座,热血沸腾,听完之后,你写的时候一头雾水。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你输入的和输出的不成比例。最简单的。牛吃草挤出奶,我们知道牛吃草多少草才能挤出来一杯奶,就说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说你听完讲座之后,还是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你还是听的少了、看的少了、思考的少。如果说思考的多了,看的多了,我想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之后,按照我们这里说的选题和刚才我们这里说的目标期刊的关注度和导向,再去翻一下前期一些老师们的讲座,学术链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体系的构建,所以说能够形成你自己的一个脉络,写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写,怎么去写。
第三个问题:写作思维模型的升级进路。
目前我们写作的一个进度,我们说框架、模型的升级,论文不是泛泛而谈或者说记一个流水账,再说能够达到一定的学理的水平,还是说能够最高的境界,科学的视角,这视角就是说能够把实践的东西,经验的东西,实践的东西能够升华的一种理论,就是说思想的浅显和思想的深刻。
有可能很多学员听到最多一句话就是论证比较的浅显,论证的不深入。编辑就给出你一个信号,有时候你是不知道外审专家或者说编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我写的很好,句句都好,删一句多一句都感觉到论文废了,如果说按照图示中的这种思维的框架从这4个层次来去对比一下,现在停留在哪一个层次,你再去对标一下,你所研究的领域,顶级C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他是不是都聚焦在学理层次、哲学层次。
就是说在论文中用一些理论,或者说把一些理论用话语体系组织成了你自己的路径,比如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科学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说达到了一定高度。
以人为社科为例,我们知道论文的八股结构,其实是一个文体,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文社科都是一些思辨,和我们的议论文相类似,这时候的人文社科的论文,更多是议论文文体后期的高级形式,或者说高级形态。有论点和论据、论证,你去看一个高质量的CSSCI期刊文体的结构一般都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什么?就是说作者对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和主张,需要什么。这个论点是你根据经验流程表述出来的,还是用学理的话语体系描述出来,就是说你的思维层次的高度。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材料,是议论文的缘由和根据,是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个过程或者方法或者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解决的是逻辑证明,到这个时候你仍然用经验的技巧模仿流程的思维去描述,是一个低级的浅显的论文,会被编辑扣上论证浅显的帽子,也就是说研究者要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来支持研究的问题,并梳理,从而达到一个论证。
Booker,主要从事体医融合、全民健身、运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研究。擅长文献综述撰写、研究设计、定量方法分析。211体育院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体育实验中心主任,境外高校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子课题1项,省级高校哲学社科重大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3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篇,北大中文核心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出版专著译著2本。
(本文转载自:知网研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