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指南(第139期) |论文正文写作有4个误区,求你一定要避开

本文节选自老踏新书《教师力:教学、科研和终身成长》。


一篇论文只有适合的写作框架还是不够的,正文内容的写作也不能马虎。这就好比一栋房屋只有四梁八柱是不行的,还得添砖加瓦、抹泥勾缝。

一旦缺少正文部分缜密而严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论述过程,论文的研究议题就被架空成了皇帝的新衣,那些出现在论文摘要中的深刻洞察和研究结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篇推文,我们就来看看论文的正文部分该如何写作的问题。在我看来,避开容易出现的四个认识误区,就能让论文写作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了。

误区之一:字词语句不重要,没人逐字逐句细抠论文的。

其实这句话的后半句还是有点说服力的,确实没有几个人会逐字逐句地细抠我们的论文。去中国知网随便查看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论文就算被发表,也不过只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能被读者找到就算奇迹,在奢望他们能逐字逐句认真阅读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了。

然而这里的问题在于:逐字逐句细抠我们论文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重要人物。

比如,期刊编辑。如果编辑大人在审读我们的投稿论文里发现了语句错误,第一次编辑可能会忍着,人家有涵养,不和你计较;第二次编辑也许会出于“来都来了,算我倒霉接着看吧”的考虑会继续忍着;第三次呢?第四次呢?第五六七八九次呢?当我们对编辑忍受能力的极限进行疯狂试探时,那就是在拿这篇论文的前途开玩笑。

比如,外审专家。道理参考期刊编辑,不展开了。

再比如,专业读者。就算我们运气爆棚,论文蒙混过关终于被发表,稍微有点学养的读者也会嫌弃它。他们会认为论文的作者非常不靠谱,期刊非常不专业,于是选择不再继续阅读我们的论文,更不会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论文的观点。

所以我的建议是:要确保完全消灭字词语句错误,确保论文里的每句话都通顺,还要让每个段落里的句子和句子间的关系都能逻辑自洽。

具体而言,要消灭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注意区分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差别,避免出现一般知识点方面的常识性错误,正确使用“的、地、得”;每句话都多读几遍,让每句话都能读通顺,如果有主谓宾定状补的话,要确保它们之间都能搭配得当,避免病句;明确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看看构成这个段落的每句话是否都服务于这个中心思想;一个段落里的各个句子之间是假设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转折还是递进关系?是否做到了逻辑自洽。

是的,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工作内容在投稿之前都必须搞定。

误区之二:段落不要太短或太长,记得分段就万事大吉。

我想先问一句,认为“记得分段就万事大吉”的朋友,你对得起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段落很重要,段落很重要,段落很重要!

刚才我们介绍了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这里重点说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关系的把握,主要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构成,一个是要保证段落之间要耦合,形成一个有着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再一个是这些段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它们所属的标题和上下级标题。

一方面,段落与段落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每个段落也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承担自己的任务。

段落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也可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其一,其二,其三”,还可以是“合分合”“三段式”“平行论”(有没有觉得眼熟?)……总之,是有内在关联的。

同时,这些段落也在为着阐明一个观点、验证一种假设、提供一种思路而共同发挥着作用,没有滥竽充数的段落。

另一方面,不论在一个标题的下面有几个段落,这些段落都是为着它们所归属的这个标题,以及这个标题的上下级标题(如果有的话)提供服务的。

也就是说,每个段落都是完整系统中的构成要素,都是那个等待搭建成宫殿的积木块。不管这个系统是复杂还是简单,也不管这个宫殿是什么建筑风格,每个段落都待在它应该待的地方,一个段落也不多,一个段落也不少。

误区之三:既然是在写论文,就尽量把它写得晦涩难懂。

这种观点当然是错的。

很多学术论文之所以不受待见,让人望而生畏,散发着一种浓重的“八股文”气息,迂腐守旧、古板教条,让人提不起精神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作者相信把论文写得晦涩难懂是对的。

这显然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学术论文当然会有一定之规,但仔细想想,每种文体的写作,甚至每一种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不也都有自己的规矩吗?

你会因为七言绝句对于格律的严格要求而讨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的经典诗句吗?

你会因为小说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而拒绝阅读《金瓶梅》吗?

不,不会的,我们讨厌的只是平庸,我们并不讨厌规矩。

所以,要有意识地避免晦涩难懂,让我们的论文在遵守学术写作规范的同时也要兼顾可读性,尽量做到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能让本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大四学生读得懂、读得下去,就是一个不错的标准。

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长期不懈地持续输出,说得粗暴点就是不断地写写写,文字功底上来了,才能写得通俗易懂(是不是有点反直觉?);

再有就是可以模仿自己最为钦佩的学者的行文风格。当然如果你钦佩的原因在于他的论文你硬是看不懂,那就算了。选择那些让你心悦诚服、拍手称快的论文去模仿,是一种捷径。

误区之四:关键是要说清观点,形式外观之类的没关系。

如果这个观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告诉我们的,那就一定要相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这观点只对这位前辈正确。

这个道理有点像马云告诉我们他真的不在乎钱,刘强东说自己脸盲真没觉得谁漂亮。我相信他们说的都是实话,只是对我们毫无意义。

而如果是身边的同事同行或者朋友也这么告诉我们,说什么论文的内容重要形式无所谓,那他们不是傻就是坏。

还是听听杨澜怎么说的吧。她说:“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现在高级别期刊的版面已经紧张到让每一位(除了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想在上面发表论文的人都会瞬间收敛笑容的程度了,不注重论文的形式外观,后果很严重。

因此,我的建议是努力让论文的外观符合“形式美学”,用刻意的外观设计来呈现论文的学术观点之美。

这种外观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对论文写作框架里每个标题下面的字数和篇幅进行预判,避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情况的发生;论文里的图示和表格一定要做到清晰、简洁,风格统一;论文各级标题的表述方式以及行文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论文的排版和格式要严格按投稿目标期刊的要求进行编辑;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能让论文在“功能价值”之外,还能给期刊编辑、外审专家和专业读者提供一种“情绪价值”(还记得这个词吗),帮助论文脱颖而出获得发表,还能成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好,让我总结一下。

论文正文的写作要避开四个认识误区,分别是:

1.字词语句不重要,没人逐字逐句细抠正文的;

2.段落不要太短或太长,记得分段就万事大吉;

3.既然是在写论文,就尽量把它写得晦涩难懂;

4.关键是要说清观点,形式外观之类的没关系。

编辑推荐:学科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