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指南(第144期) |核心期刊编辑:论文需要创新性,什么才是期刊认可的学术创新?

文章来源:学界

众所周知,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和灵魂,自然也是检验学术成果的关键因素。从字面来看,“创新”就是“创造新的”。推而广之,人们对“学术创新”的理解也主要聚焦于“创造出新的成果或有新的突破”。“新”固然是创新的内核,但对学术期刊来说,能被认可的学术创新才是更为重要的。


什么才是期刊认可的学术创新?


我认为,只有在科学性基础上,在国家意志与学术自觉相统一的前提下,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知识建构起到一定作用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应用等等,才是期刊所认可的学术创新。


显然,对于被认可的学术创新,不是单纯地追求独特性,而是包含了国家、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和价值评价等多个维度,独创性只是其中的基础维度。


因此,要符合期刊的学术创新要求,作者需要注意由上述维度所带来的一些主要问题。


1. 国家维度


国家维度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现实,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与学术自觉的统一。国家维度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着重解决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期刊在重点选题征稿或年度征稿中,多数会围绕国家近期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拟定征稿方向,作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虽然作者对国家议题并不陌生,但国家议题之“大”也给作者投稿造成一些误区,这里特别提醒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在标题中无意义地堆砌政策术语。不少作者为了突显研究的重要性,在标题中经常挂用“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概念,但实际研究要么过于空泛,没有提炼具体的学术问题,要么夸大研究的价值,把间接作用说成直接作用,把小作用说成大作用,这种假借国家名义的学术投机行为只会招来编辑的反感。


二是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虽然涉及国家层面的议题都是比较宏观的问题,但学者的任务是对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作出阐释,与前者相比,这些具体的理论问题则是比较微观的。因此,作者必须要在平时的深度思考中凝练出关键的学术问题,只有深入地、明确地提炼出学术问题,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是要对不同期刊的特点有所把握。以经济学为例,有的综合类期刊侧重宏观经济研究,有的专业性期刊更偏向微观经济研究。如《中国社会科学》最近发表的《中国虚拟经济及其增加值测算》一文,讨论的是整个虚拟经济的概念和测算;《中国农村经济》在2022年第8期刊发的《互联网使用与偏远地区农户家庭生产要素配置》,重点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生产要素配置中两个关键指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两者虽然都立足国情,但研究对象有明显差异。大家在平常的文献阅读中,要留意不同期刊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诉求,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2. 学术共同体维度


通常认为,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


虽然关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存在严格意义的学术共同体还难有定论,但在某些学术领域中,类似的学术群体却不鲜见。而这些学术共同体也成为学术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制度的基础。众多求学的年轻作者实际上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因为他们与导师、研究团队、其他同行等都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基于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就是遵循共同体所享有的信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等的研究,而脱离学术共同体的个人化的孤立研究则很难获得同行认可,自然也增加了发表的难度。


在我接触的大量来稿中,孤立研究时有出现。这类稿件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几乎没有文献综述。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不需要或不存在可以参考的文献,这意味着他的研究无法与学术共同体交流和对话,也难以在取得共识的知识体系中作出贡献。


二是缺乏研究的延续性。很多作者喜欢追逐热点,觉得这样更容易被发表,却不愿深耕某一领域的研究,这使其无法融入任何一个学术共同体。在缺失学术认同感和方向感的情形下,这些作者总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只能采取短平快式的研究。


三是没有适当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特征,它规定了群体成员应当按照一定的信念、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和解释世界。年轻作者如果缺乏对范式的认知和学习,就会受制于个人的经验,将研究建立在自我的观察和推理之上。譬如生硬套用某种理论模型或基于经验的推论,都是缺少研究范式的表现。


因此,为了避免孤立研究,作者首先要更好地融入学术共同体。通过实体组织,如科研团队、学会、学术会议等,或人际往来,建立与其他学者的紧密联系,逐渐形成学术认同感和方向感,持之以恒地开展系列研究。

  


其次是重视文献阅读。在开始研究之前,好好审视前人都做了哪些工作,自己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此作出改进,不要把创新视为“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研究“,因为这有违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知识的发展都是渐进和继承性的,而非突变。最后是要注重研究范式的学习和积累。根据研究范式所提供的基础模型和参考框架,作者才有可能将现有知识推向精细化。


3. 学术规范维度


学术规范在这里主要指研究的科学性,更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很重要的工作除了评判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还要仔细分辨研究过程的科学漏洞。因此,一个被期刊认可的创新性研究,必然要以扎实严谨的研究工作为基础。


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也日渐强调研究的科学性。以经济学为例,在《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8期刊发的8篇论文中,基于数据和实验分析的定量研究占据了一半,此外,还有少量政策类研究和纯理论研究。


其中,占据多数的定量研究就是讲求科学方法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后两者看起来并不那么”科学“,但却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使他(她)凭借已有的分析和个人的经验就足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很多年轻作者对此不以为然,错误地认为写此类文章更容易,因为这不需要调研或大量数据分析,而只用按照“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常规思路进行笼统地论述就好。我所处理的退稿中,这类稿件不计其数。在我看来,将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是每个年轻求学者的必修课。


那么,何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是这样阐述科学含义的:科学的两大支柱就是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很显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立足点就在于逻辑推理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目前,大多数采用定量研究的作者都以传统科学模式为研究框架,从理论推演出可检验的假设,定义变量,最后观察并测量所看到的现象。我每天都会接收到这类的稿件,最让我抓狂的是,很多理论假设过于浅显,概念的边界模糊,测量概念的变量缺乏信度和效度,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的科学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作者至少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完善建构理论假设的过程。参考艾尔•巴比的主张,建构理论假设应该包含这些步骤:详细说明主题——详细说明理论关注的现象范围——详细说明主要概念和变量——找出关于变量间关系的既存知识——从这些命题逻辑地推论至你正在考察的特定主题上——引申出可检验的假设。如果你没有前期的理论积累,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没有对概念和变量做出明确的界定,你就不可能提出值得并可检验的假设。


二是做好概念的概念化。概念的概念化就是明确概念的指标和维度。从概念的不同方面确定概念的指标,可以更好地说明研究主题。


三是做好概念的操作化,也就是准确描述变量的属性,且这些属性能被测量。界定一个无法准确测量的属性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四是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做好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无论是问卷调查、实地研究,还是二手数据分析,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程序和要求,作者必须充分掌握所需的研究方法。


4. 价值评价维度


价值评价维度涉及谁来评价如何评价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学术共同体和期刊都是评价主体,而期刊往往掌握了最终的决策权。这可能让不少作者产生了一种错觉:文章是否被录用,全看合不合编辑的“口味”。于是做研究变成了“投期刊所好”,看期刊最近多发哪一类的文章,就量身打造这样的文章。但结果呢?编辑部收到大量选题和质量雷同的稿件,从中很难看到有新意的研究,导致退稿率大大增加。


事实上,在决策过程中,期刊对学术成果的价值判断不代表期刊编辑一时的价值偏好,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多方参与决策的结果仅从期刊某期发表的文章判断期刊的价值取向,并刻意模仿同类的研究,这种被动迎合期刊的功利做法实则背离了期刊真正遵循的价值标准。


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在审稿中会依据哪些价值标准呢?


从期刊的角度,编辑会在初审环节根据期刊目标以及对稿件总体质量的基本要求,判断稿件是否达到进入同行评议的价值标准。作者在投稿时,要先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也就是期刊长期坚持的价值导向。不少期刊会在网站介绍中予以说明,如《文史哲》提出的“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体现了期刊的价值追求。


作者还要关注期刊对稿件的基本要求,关于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新颖性(对读者的吸引力)、研究主题是否过于专业、研究是否深入、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理论或应用价值等方面,作者可以对照评估自己的研究是否符合期刊标准。


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看,同行主要从选题意义、研究对整个领域有何贡献和研究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提醒作者的是,有时候,编辑会做出与同行意见相反的决定,这不是对同行评审的否定,而是期刊需要根据版面容量、质量相似稿件数量等调整录用的条件。


5. 总结


总的来说,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所认可的学术创新,绝非出于作者宣称的“开拓性“研究,而是作者以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对国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作出科学的阐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知识进步提供了有价值的创见这也意味着,作者在确立研究目标时,需要权衡研究是否满足了期刊对创新的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和科学标准的要求。


作者丨毛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