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指南(第154期) |文献综述三步法:提出研究问题的递进逻辑

文章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

文献综述是每篇论文写作中都会有的环节,在思辨论文中,文献综述一般作为前言的一个要素去写,在质性、量化论文中,一般会将文献综述单独拿出来写一部分。不同论文中文献综述排放的位置有所差异,但其关键作用都是为推导研究问题而存在的。文献综述的作用,决定了其写作走向,即通过对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的梳理,给编辑、读者展示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并由此呈现出本领域尚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而将自己的研究问题及立题依据推导清楚。然而很多作者在写作中仍然觉得文献综述写作难,推导的研究问题与综述的内容无法建立前后关联,写作逻辑混乱,怎么写都无法呈现一个条理的框架。基于此,我们结合文献综述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将文献综述写作浓缩为三个步骤,用这三个步骤去写文献综述,方便记忆,也能解决文献综述写作难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找准研究主题,梳理相关文献

(一)从研究主题的各个层面展开梳理

进行文献综述时需先找准研究主题。文献综述是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呈现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研究现状,并逐层递推到研究问题上。一般来说研究主题只有一个,是比较容易判断的。比如,《数字化深阅读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情报科学》2023年第4期),该选题的研究主题为“深阅读”,梳理文献时即可围绕“深阅读”展开梳理。该论文在梳理文献时则总结了国内“深阅读”研究的几个层面(“概念”“实现路径”“影响因素”“推广策略”),之后展开梳理。

这种相对容易判断的主题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很多作者容易困惑的是不知道该选择一个较大范围的主题展开,还是对主题缩小后进行梳理。此篇范文,会有作者疑惑,为何不直接从“数字化深阅读”展开梳理,这样会更聚焦。之所以不直接聚焦到“数字化深阅读”上,一方面,是由于此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化”可以相当于“深阅读”前的一个限定词,一种数字化形式的深阅读,或者说可以算作一个时代背景,研究“数字化深阅读”需要从“深阅读”入手去分析各个层面的内容,或者说需要用到“深阅读”方面的理论框架去研究。因此,从“深阅读”入手梳理文献会更合适。

(二)以各个要素/变量为小主题,并侧重各要素/变量之间结合研究的文献

与选题中只有一个主题相比,存在多个要素或变量时,最容易让人困惑,到底哪个是研究主题,或者从哪个要素/变量开始梳理。实际上梳理文献时可以分别以这些要素/变量为小主题展开,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仅是单独梳理各个要素/变量相关的文献,而应是梳理与其他要素/变量结合起来研究的那些文献,这样才与选题密切相关。比如,《农村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相关法律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0期),该论文中存在“农村图书馆”“乡村振兴”两个要素/变量,想要研究的是“农村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是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乡村振兴”的途径有很多,而作者找到了“农村图书馆”这个切入点,或者说创新点,从“农村图书馆”这个角度促进“乡村振兴”,“农村图书馆”是重点,“农村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同样也是。因而文献梳理时,除了可以侧重“农村图书馆”方面的文献,也需要将“农村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文献梳理清楚,即“农村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要往“乡村振兴”靠拢,而“乡村振兴”的文献也要以“农村图书馆”为前提。比如,该论文作者梳理文献时从“农村图书馆对于乡村发展的作用”“乡村振兴法律与政策要求中农村图书馆的可能作为”“农村图书馆发展相关的法律与政策”等方面展开,两个变量及其相关的文献都均衡到。

二、文献排兵布阵,层层递进

(一)推导研究问题时的递进性

明确研究主题后,即可围绕主题展开文献梳理,这时检索的文献可能会很多,需要选择放哪些以及如何排列的问题,既要保证文献的层次性,又要保证逻辑性。很多作者为了凸显自己研究的全面性,往往将所检索到的文献全部罗列,这样既导致了文献的冗余,又导致重点模糊,不知道在推导什么问题。需要精简文献,着重放对推导研究问题有用的文献。以《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法的误用与滥用——基于“元假设”视角的反思》(《青年探索》,2021年第6期)为例,作者在梳理文献时,是从“元假设”入手,先介绍了它的概念,顺势引出了“调查法”,交待二者的关系;之后又介绍“农村留守儿童”这个领域的调查研究,逐步推导到该领域“一些未明言、甚至未能意识到的“元假设”在指导自己的研究”。从“元假设——调查法——农村留守儿童”再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法——元假设”,环环相扣,最终推导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领域调查研究方法中元假设的误用与滥用。所呈现的文献都是推导研究问题过程中需要的,逻辑严密,没有其他多余内容。

(二)文献引用时间上的递进性

文献排列中还经常存在一些时间线上的逻辑颠倒问题。比如,引用的文献观点没有问题,但是时间上不能成立,即先引用了今年的文献,表明“从此学界开始围绕XX展开研究”,但后续放的文献全部都是“今年”之前的文献。这种时间线逻辑颠倒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困惑,降低文献的可信度,导致引用的先后顺序与事实不符,从而影响了论述的连贯性和可信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组织文献的引用顺序,在写作中关注各个文献的发表时间,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文献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去使用,而是确保表达具有前后递进观点时,不要出现时间线上的混乱。

三、做好文献述评,推导研究问题

(一)文献述评的客观性

文献述评也是文献批评,即针对已梳理文献,寻找研究不足,进而推导自己的研究问题。一般来说文献述评会放在文献综述环节的最后一个段落展开,或者是在文献梳理环节就预先简单进行文献述评,最后再行总结。无论是哪种写作形式,一般都是针对自己梳理的各个方面的文献观点或是使用的方法、视角等层面的不足展开推导,寻找其中存在的研究不足或不完善之处,深入挖掘文献中的问题和矛盾,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动力,由此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或思路。

文献述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述评的客观性,即是否有相关文献支撑自己所提不足或问题的真实存在性,也即用他人的观点说明研究不足。很多作者无法找到文献引用,而导致自己的推导缺乏说服性。这种情况下,建议继续检索文献,可多使用句子检索,尽可能去找到引用,如果确实找不到,那么再去寻找其他补充性解释,而这个补充性解释也需要提供引用。以《有意义的绿色创新:基于战略三脚架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年第6期)为例,作者在表达“忽视了企业创新的意义”时,使用别人的话来表达,更能让人信服。我们在使用类似说辞时就可以借用别人的观点表达。

(二)文献述评的相关性

文献述评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在于述评的相关性,即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很多作者在文献述评中能找到引用支撑,也能找到各方面的研究不足,但是,这些不足,与推导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相关。比如,想要推导使用“扎根理论”这个新方法去研究一个旧问题,但是寻找的研究不足都是研究问题/观点方面的不足,与方法无关。如果别人都未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某个问题,那么在文献述评环节,需要提供的是,已有研究用的什么方法,有什么不足,而不是去说其他方面。这也可以算作述评的针对性,即自己要突出哪个方面,就寻找哪个方面的不足,当然,各种不足综合起来去写也可以。

四、小结

文献综述并非难事,只要有系统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结合明确的主题检索、优化的文献排列和有针对性的文献批评,就能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当然,除了上述三个步骤外,还有一些写作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可以通过多学习写作较为规范的参考范文来改善。

作者:施利娟(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