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指南(第160期) |课题申请书背景段写作策略:基于立项前后的比较

文章来源:社科学术圈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主题内容中,首先需要我们填写的是“研究价值”与“选题依据”,即为申请课题的立项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它们都是主要包括国内外学术史梳理、研究价值两部分。不过,在这些内容之前,我们建议大家写一段“背景导入”的内容,即我们这篇文章所要说的“申请书的第一段”。但从我们审阅的各类课题申请项目书来看,很多作者都容易忽视这一部分的写作。因此,下面我们将结合几篇教育部与国社科课题申请书在立项前后内容的修改对比,总结下课题申请书“背景导入”写作环节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基于修改意见的比对,提炼出这一部分的写作规律,以帮助大家提升该部分的写作质量。

一、课题申请书“第一段”写作的常见问题

(一)写作要求缺失,忽视“第一段”的写作

由于教育部和国社科课题申请书的写作提纲中均没有对这一环节的写作要求,因此很多作者也便忽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开篇即围绕研究价值与国内外学术史梳理展开长篇大论。虽然不少申请者都是做此处理,但这并不益于评审专家抓取我们课题的研究重心与亮点。因为“背景导入”部分承担着为整个课题申请书设定基调的作用,缺少这一环节的内容,评审专家可能难以准确把握研究课题的整体脉络和现实缘起。这不仅会影响评审专家对课题的整体评价,还可能导致他们对课题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产生误解,进而对课题的立项依据产生疑问,从而直接影响课题的评审得分和最终资助结果。

(二)单纯以宏观政策为据,强调研究重要性

虽然不少作者忽视背景导入环节的写作,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作者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补充这一环节的内容写作。不过,从其所写内容来看,多是罗列些宏观政策要求或是领导人讲话,并以此为据,将其与自己的课题选题联系起来,以证明其申请课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例如《港澳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与涵育实践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023年),在被立项前,这一课题背景导入的内容只是罗列了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对“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的反对与谴责内容,并据此提出“研究台港澳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与涵育实践”。这种虽然能够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但这并不足以全面具体地展示研究的实际价值与必要性。研究课题的迫切性应当基于对现有知识体系、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而不仅仅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如果仅仅依赖于宏观政策或领导人的言论作为论证依据,容易导致申请书显得空洞无力,无法充分说服评审专家该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强调已有理论研究不足,弱化实践层面

除了上一点之外,还有不少作者倾向于从理论研究层面切入,去提出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例如《传统婚嫁服饰的数字化设计及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023年)这一课题立项之前,它在背景导入中强调“依托数据技术传承传统婚嫁服饰文化的研究较为少见”,继而提出“以传统婚嫁服饰的数字化设计与现代化创新发展为立足点……探寻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婚嫁服饰的传承机制”。但是,对课题项目来说,实践性应排在理论性之前,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应着重从实践层面去推导证明为什么要研究它。因为申请课题立项的本质是向政府要钱要项目、评职称、推动自己的研究,所以我们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政府更关注的是社会现实发展如何、存在什么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实践性的研究能够直接应用于现实情境,产生可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于课题项目的资助方和社会各界来说具有直接的吸引力。

二、课题申请书“第一段”的易立项写作逻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背景导入”部分的内容,建议大家还是要写上的。基于立项课题的写作规律,针对这一部分我们总结出“研究背景﹢存在问题﹢重要意义﹢研究思路”的写作逻辑。下面我们继续结合前面提到的两篇修改后的立项课题为例,对这一环节的写作逻辑展开具体介绍。

(一)研究背景:引用宏观视点,设定课题研究语境

在“研究背景”环节,可以引用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领导人讲话、政策文件、实践案例、理论聚焦、大咖观点等内容,以设定研究课题的宏观研究语境。这类宏观视点能够展示研究课题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从而突出其全局价值。通过引用宏观数据、政策导向、社会趋势等,可以强化课题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研究的现实关联性。比如修改后申请的立项课题《西南民族地区基层青年群体网络社会心态的精准识别与共识引导机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024年),它研究的是“民族地区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引导”,属于“民族共同体”范畴,因此作者在首句的研究背景环节引用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凸显其研究课题的必要性。

(二)存在问题:聚焦与背景要求不一致的现实问题

前面我们强调,课题项目需注重实践层面。再者,选题的研究问题可以说是事实的经验与理论或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基于此,这里的“存在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引出存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与前面“背景”要求不符或存在差距的地方。通过将现实问题置于与宏观背景相对照的情境中,可以揭示出当前状况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或矛盾,这种不一致性正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要点。比如修改后申请的立项课题《传统婚嫁服饰的数字化设计及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023年),其将“依托数据技术传承传统婚嫁服饰文化的研究较为少见”,修改为了“然而传统婚嫁服饰面临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叶峰,2018)、形制滥用、不合时宜、制作粗糙等问题(杨文钰、郑广泽,2023)”这些传统婚嫁服饰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作为我国传统婚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传统婚嫁服饰的发展,而这也与其“研究背景”环节提出的“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这一政策要求向背离,揭示出了该研究课题的紧迫性。

(三)重要意义: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到了这一环节,我们需要强调解决前面提到的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为了直接回应并强化前文提出的挑战,使评审专家充分认识到我们申请立项研究课题的价值和迫切性。通过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巩固研究背景和存在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传达出课题研究对于推动相关领域发展、改善社会现状或提升理论水平的积极作用,展现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比如修改后申请的立项课题《港澳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与涵育实践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023年),其在阐述完涵育港澳台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尚有差距”之后,便简单以一句“基于港澳台大学生的价值与情感的主体性生成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强调了该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再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传统婚嫁服饰的数字化设计及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023年)这一修改后申请的立项课题,其在阐述完传统婚嫁服饰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后,紧接着便提出“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依托数字化技术挖掘、展示及转化传统婚嫁服饰文化,探讨新时期传统婚嫁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四)研究思路:简单交代申请课题要研究什么内容

最后这一环节的写作比较简单,在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们就要进一步阐释将打算基于怎样的研究,去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为了让评审专家快速了解研究的核心方向和初步框架,从而为后续详细论述打下基础。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思路,可以有效衔接前文提出的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形成一个完整而紧凑的逻辑链条。例如修改后申请的立项课题《港澳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与涵育实践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023年)最后提出的是“本研究拟从‘主客一体性’视角来探究港澳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与涵育,具体将围绕其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建构理路与涵育实践这一主线来展开”,《传统婚嫁服饰的数字化设计及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023年)提出的是“本课题以传统婚嫁服饰的数字化设计与现代化创新发展为立足点,尝试搭建传统婚嫁服饰文化传承的‘绿色通道’,实现传统婚嫁服饰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入交融”。这样能够展示课题申请者对于研究课题的深入思考和整体规划能力,同时也可以迅速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对课题的研究范围和目的有一个初步但清晰的认识。

三、结语

课题申请书的“第一段”是整个申请过程中的基石,它为后续的详细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家通过遵循“研究背景+存在问题+重要意义+研究思路”的写作逻辑,可以有效地提升课题申请书的质量和立项成功率,同时在撰写课题申请书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最终实现课题的顺利立项和研究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