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指南(第162期) |论文选题三法(通用版)

文章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

毋庸置疑,创新性对于期刊论文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作者在追求论文创新的道路上存在误区。比如,一些人喜欢在论文前言中这样写:“纵观已有文献,关于……问题,目前尚没有人研究或者已有文献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要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刻意制造“我已经实现创新了”的假象。论文三要素包括问题、方法与结论。如果想要实现论文的创新,也主要是围绕这三个要素做出创新。比如,问题创新,方法创新,结论创新。不过,发现一个完全原创的新问题,概率是很低的。多数情况下,论文都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继续做拓展延伸。那么,论文写作如何实现“继承式创新”?这里为大家提供三个技巧。

一、喜“新”念“旧”:老问题+新方法/新视角

很多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老问题没有研究的必要性了,因为已经有太多人研究了,再怎么研究,也没什么新意了,写论文时也直接绕过“老问题”。事实上,我们可以换种思路,即使用新方法/新视角研究老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找出旧方法/旧视角存在的问题,验证原有的结论,确保结论更加准确,而且可以达到丰富原有结论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老问题+新方法/新视角”实现论文创新,这种写法也是有条件的。众所周知,随着认知态度的不断更新、新知识的推动以及实践的发展,之前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可能不再满足学界的需要,这就需要作者转变思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另外,并不是说所有的老问题都有继续研究的必要性。已经成定论的问题、经过了无数次实验的问题,就不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了,也就不适用“老问题+新方法/新视角”。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等科学理论、光的折射等实验定律等等。

什么样的老问题值得用新方法/新视角去继续研究呢?第一类,历史性问题。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问题阐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作者使用更新的视角对传统资源进行阐释,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第二类,历久弥新类问题。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延伸,学者数量不断增加,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多,某些老问题历久弥新,支撑该问题继续研究的相关数据资料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作者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之前的老问题,从而验证、丰富原有的结论。

(一)历史性问题

以《“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为例,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在风云多边的近代中国,‘愚公移山’有着多重面相”。虽然之前也有学者对其展开探讨,但是因其含义丰富且时代的迅速变迁,学界并未道尽其深刻内涵。比如,田兆元等学者研究“民族精神与愚公移山”的关系问题,但是淡化了中国现代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且史料基础较为单薄;于海兵借用“愚公移山”来研究民国时期的“人生观”,并未将愚公移山放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背景下。其次,作者也提到“之前的学者多着眼于经典文本,没能从社会史角度关注‘愚公移山’的阐释、传播和利用”基于此,作者采用了“老问题+新视角”,将“愚公移山”放置在现代中国革命的脉络中,考察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如何阐释和运用“愚公移山”这个历史资源,并展开一个传统资源现代意义的生成和流变,丰富并更新了原有结论。

(二)历久弥新类问题

除了运用新视角研究老问题,我们还可以使用新方法分析老问题。以《闽南方言传播模式的计量分析》为例,语言的计量分析融合了众多学科的优势和技术方法,因此该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作者在前言中提出,因为传统语言学的计量研究主要依托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抽取结构性特征,通过人工对比,确定语言间的亲疏、亲缘关系以及演化模式。并且,“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语言学家所能获取的数据量呈指数性的增加,数据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更大,数据中承载的信息量也会更大,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寻求新的突破”。基于此,作者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即采用邻接树、主成分分析方法及高程模拟综合图对闽南方言各代表点的音系材料进行计算得知,闽南方言的传播模式为从东北向西南沿海岸线传播,这与人口迁移史相吻合,从而推算出闽南方言的传播方向。计算结果在音系结构相似度、语言历史、语言传播方向等方面与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可互相印证,说明通过方言音系结构之间的差异分析语言演化模式具有可行性。这一研究结论,是对之前结论的验证和补充。运用新的方法研究老问题,不仅能够验证原有方法是否合理,更能推动新知识的发展。


二、问题意识:质疑概念+质疑常识

通过“老问题+新方法/新视角”,可以实现论文创新。但是实现论文创新,不一定非要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理论等。论文创新,关键是观点创新。要实现观点创新,我们就要学会质疑,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如果我们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懂得质疑别人,才能得出新的观点。但质疑不是凭空想象,具体可分为两种方法:第一,通过多种研究进行对比,比如横向、纵向对比,将某一个问题以历史溯源的方式展示出来,形成对这一领域的质疑。第二,从概念、逻辑以及现在掌握的常识角度对某些人提出质疑。这就需要作者能够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从大众习以为常的“正常问题”出发,表达质疑,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即如果我们能从反常识、反传统等方向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就可以实现继承式创新。

(一)质疑概念

以《关于“四马分肥”三个主要问题的订正》为例,作者首先提出了“四马分肥”的概念,即“‘四马分肥’是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等学科学习和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熟悉的专有名词,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的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即把企业的利润按照四个方面进行分配。”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提出“许多工具书、教材、著作和论文的表述并不十分准确,需要进行订正”。之后,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全面回顾,对这三个问题进行重新梳理、阐释。

首先,针对“‘四马分肥’是在国家资本主义哪种形式上实行的赎买办法”这个问题,作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办法的演变做了全面回顾,得出“‘四马分肥’主要是在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和中级形式,以及高级形式中部分企业公私合营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赎买办法”。此结论是对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四马分肥’是在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上实行的赎买办法”这一说法的订正。第二,针对“‘四马分肥’是指哪‘四马’”这个问题,作者也提出了不同见解。1956年,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提出‘四马’是指按照缴纳给国家的所得税,企业的公积金、职工的福利奖金和资方的利润四个方面进行分配。现在来看,作者认为‘四马’应是“所得税、公积金、福利费、资方股息红利”。这一回答也是对历史的重新阐释。第三,“‘四马分肥’中的‘四马’所占比例各是多少”这个问题,1953年,毛主席经过调研,得到具体比例为“所得税占34.5%,福利费占15%,公积金占30%,资方红利占20.5%”。但是,作者又通过引用195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转发天津市委(关于公私合营工厂利润分配和建立与健全董事会的报告)的指示》指出,“四马分肥”在实际操作中,各部分占比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对概念相关的历史问题提出质疑,并通过历史溯源的方式展示出来,形成对问题的继承式创新。

(二)质疑常识

除了质疑历史,我们还可以质疑常识问题。“质疑常识”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有些现象人们不觉得有问题,认为是正常的,这个时候,质疑常识,就是质疑人们“这个现象明明有问题,你们居然没意识到”。二是,有些现象人们虽然知道有问题,但也默认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分析,那么这个时候,“质疑常识”就是质疑人们以往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对这个问题做出新解释。

比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人们普遍认为,一方面父母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自己,另一方面,常回家看看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子女孝顺的体现。但是《“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的实证检验》这篇论文,却不这么认为,作者公开质疑:“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虽然已有研究基本认可物质赡养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缺少对精神赡养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物质赡养是否能够替代精神赡养。作者由此出发,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回归分析论证“子女看望次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常回家看看并不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这一结论。也即“常回家看看并不是必须的”。一般来说,大家对于社会现实问题都只是进行感叹,而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作者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进行验证,实现创新的目的。


三、澄清矛盾:对立观点+“新”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同样,真理也具有相对性,即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的正确认识。世界上尚有许多事物、方面没有被认识或未被完全认识。所以现存的观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说不是永远正确的。如果一位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可能会有另外一位学者对其进行反驳。那么,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双方观点都具有相对的正确性?都是正确的?亦或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新”的阐释。

比如,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后,中国学者李春顶又发现了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这一现象,当时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于是,纷纷展开论证。比如,在《加工贸易存在“生产率悖论”吗?——一个经验分析与理论解释》这篇论文中,该文作者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得出了加工贸易确实存在“生产率悖论”这一结论。

然而,一年后,又有人针对上一篇论文的结果,表达了相反的意见。比如,《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吗》这篇论文的作者,通过分析中国2006-2012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样本,得到了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存在明显的“生产率悖论”这一观点。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能单纯地说哪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结论合不合理,得看是在条件下说的。但也正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所有才容易存在对立观点,这也就为我们进一步澄清上述矛盾,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者们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的点,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以对立观点为研究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新阐释,就是我们论文的创新之处。


总之,论文创新不能老想着提出一个别人都没研究过的问题。多数情况下,论文创新属于继承式创新。我们可以通过新方法/新视角研究老问题、质疑概念和常识问题、澄清矛盾问题等方式实现论文创新。